“欢迎来到文化银行,这里专存不想被遗忘的记忆。”破天荒,台湾首度出现一家不给存钱,而是帮人存记忆、存文化的银行。
文化银行的四位创办人,虽都是年纪轻轻的八年级生,却有著一副“老灵魂”,关注著台湾传统文化传承及古迹保存。而之所以会开创文化银行,竟源自一个“答不出的问题”。
成功媒合,让九份再活起来故事要从2014年永和的一家青年旅店说起。邵瑷婷和陈慕天、许天亮、张均谷是交通大学的同学,分别就读人文社会、机械和电机系,毕业后于永和合开一家青年旅店—台北1949。
会以1949起名,是因为这一年,对台湾意义重大。国民政府播迁来台,颁布戒严令,开始长达数十年的“白色恐怖”,无论省籍,都被烙下深深历史印记。也因此,店内所有设计围绕著台湾历史人文开展。
“开店之初,适逢Airbnb来台,带动民宿业,”邵瑷婷以“站在风口上,猪也会飞”形容当时的荣景。
未料,热潮一过,加上民宿管制愈来愈严,旅店生意大不如前,最终,在2016年黯然收场。
尽管店收了,这群人对文化的热情却未曾消褪。邵瑷婷回想,旅店还在营运时,国外旅客常问:“台湾的代表性文化是什么?”她总是语塞,更因而察觉,很多技艺,都随著传统师傅逝世而消失,于是他们开始找寻隐身市井的职人与国宝大师,透过访谈,爬梳起整个台湾文化。
历经两年的田野调查,2016年,邵瑷婷和团队成立了文化银行平台,一来,广邀各界登录台湾的各式文化,也就是将文化“存进来”,保存文化资产;另方面也欢迎大家将文化“提领”,从文化银行获取相关资源,借由文创手段,将文化变为产业,以创造永续价值。
会以“银行”命名,是因为存入和提取文化的方式,类似银行。“只是交易的不再是钞票,而是属于台湾的文化资产,”邵瑷婷解释。
文化银行的理想是“活化文化”,当有一方需要提取文化,可以透过平台找到对应的人。“但老实说,我们存入很多文化信息,被提取的,仍少之又少。”
至今最成功的是媒合九份金矿博物馆和台北城市散步公司。
侯孝贤《悲情城市》和宫崎骏的《神隐少女》让九份再度风光,“但赏完美景,尝过美食过后,有多少人知道,九份这座黄金山城的兴衰起落?”
邵瑷婷说,幸好文化银行过去采访了很多矿工师傅,有大量矿工历史的纪录,引起台北城市散步的注意,找上团队开发“去九份,但不走老街”行程,最后促成九份金矿博物馆与台北城市散步的合作。
传承技艺,搜集逾百则故事只是,单单记录传统技艺师傅的故事,经营从教育出发的社群媒体,其实无法营利。因此,为了营生,文化银行也承接行销、展览及设计等专案,扣除成本若有盈余,继续投入传统技艺的记录工作,期待透过平台的力量,守护每一个可能消失的文化。
平溪天灯的改良即是一例。
自1999年平溪天灯节举办以来,成为台湾的意象之一,更进而发展成台湾代表节日。然而,天灯施放后所造成的垃圾及生态伤害,为人诟病。
于是,团队找上载统天灯师傅林国和,一同研制“永续天灯”,以可量产、空中完全燃烧为目标,解决垃圾遗留的问题。
现行贩售的天灯,骨架多采用铁丝,但铁丝无法被燃烧分解,掉落的天灯除了成为垃圾,余火更可能引发火灾。“若天灯在空中可以全部燃烧,就不会有垃圾和火源的疑虑,”林国和说。
因此,林国和与邵瑷婷团队花了两年多,不断改良材质,最后以回收纸浆取代传统的铁丝支架,让天灯能在空中整盏全燃。
为此,邵瑷婷透过群众募资,三个月募得160万元,成功开模量产“永续天灯”。2019年初,开放赞助者到平溪领取永续天灯;2020年起公开贩售,只要到文化银行合作的店家就能购买。
文化银行运作四年多,邵瑷婷却发现文化要保存,并非单靠一家公司或一己之力就能办到,更需要的是社会对文化的重视。
话锋一转,她分享创立文化银行以来的收获:“常言道,每学习一种新的语言,就多认识一个不同的世界。对我而言,每认识一个台湾新的文化,就多了一种看待台湾的方式,”邵瑷婷说。
文化银行成立至今,已搜集超过100则台湾传统技艺故事,堆叠出台湾专属的“文化金库”。
就如吴念真《这些人,那些事》书中所言:“写下来吧!当有一天你什么都记不得的时候,至少还有人会帮你记得这些人、这些事。”没有钱进钱出的文化银行,正在帮台湾存下“这些人,那些事”。